-
友情链接:
"风浪越大,鱼越贵。"
在"百年未有之大变局"激荡下的中国汽车,经历了一个痛苦的 2024。一面是市场内卷下,价格战的阴云笼罩始终,一面是智电化大变革下,技术与产品革新,两者的叠加,对车企现金流产生了巨大压力。用水池一边排水一边放水的小学数学题来形容,就是进水管越来越小,排水口越来越大,谁先扛不住把水池放干,谁就出局。

但动荡的格局,是伟大公司诞生最好的催化剂。前几年热钱涌入造车,尽管给行业带来了泡沫,甚至一地鸡毛,但是其留下的资产、人才,让现在中国在汽车最前沿的智能化、电动化领域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效率。
这两年新能源车快速普及,尽管让车市每个细分市场、每个价格段都厮杀成红海,品牌价值和价格体系前所未有地混乱,但也激发出其中每一个竞争者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,每个车企都尽可能榨干自己在研发、设计、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潜能,以获得留在牌桌上的能力。

以前靠平替走中低端路线,吃饱饭就满足的自主品牌,重本砸向正向研发,以期弯道超车重塑价值。以前躺在跨国车企成熟产品和工艺上赚轻松钱的合资品牌,不得不睁眼看中国,竭尽全力跟上节奏。
2024 年,这些站在行业变革最前沿的变革者,有的已经跳出了泥潭,开始引领全新发展模式,有的尽管仍面临挑战,但已经让大家看到留在牌桌的希望,它们或将成为下一个阶段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塑造者。
更精准细分需求成市场风向标
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,新能源的渗透率就已经超过 50%。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等几家积极转型新能源的车企,成为 2024 年吃到新能源市场最大红利的车企。

比亚迪 2024 年问鼎中国车企销冠,全年累计销量创下 427.2 万辆的新高,同比增长达惊人的 41.3%。月销量从 2024 年年初的 12 万辆,一路狂飙至年底月销 50 万辆的惊人规模。
吉利控股在 2024 年累计销量达 333.7 万辆,同比增长 22%,其中新能源累计销量达 148.8 万辆,同比增长 52%,渗透率已经达 45%,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赶超燃油。

长安 2024 年累计销量 268.3 万辆,同比增长 5.1%,实现连续 5 年同比正增长,其中新能源累计销量突破 73.5 万辆,同比增长超 52.8%。
这几家车企一直被视为传统车企,但在 2024 年它们的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幅度和体量,反而超越了很多新势力,比如被视为新势力优等生的理想和小鹏,其 2024 年销量分别为 50.05 万辆和 19.91 万辆,同比增长分别为 33.1% 和 34.2%。
聚焦这几家车企,不难发现它们的销量主力,往往是多款集中在一个细分品类中的车型,这反映了这几家车企成功的关键,其实藏于产品矩阵构建方式的改变。

以前的车企是更倾向于平均投放产品,在 A 级、B 级等各级别的轿车、SUV 都出一款车,尽可能在更多品类中保持品牌存在。而从这 2024 年开始,很多车企开始选择对热门细分市场再进行场景、价格再细分,向一个级别重复投放多款车型。

比如新能源 B 级车市场,比亚迪投放了包括秦 L、海豹 06 DM-i、海豹、海豹 07、汉等多款车型,吉利投放了包括银河 E8、领克 07、领克 Z10 和极氪 007、极氪 001 等多款车型,长安同样投放了启源 A07、深蓝 SL03、深蓝 L07 等多款车型。
这些产品将核心的 10-25 万元这个价格段精准细分,有插混、增程、纯电等不同动力,分别针对性价比、家用、运动、个性等细分用户。

这种尽可能精准定位用户细分需求产品布局方式,更对新能源用户的胃口,不仅帮助了这些车型快速起量,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比较稳健的销量。更重要的是,这能够帮助车企更好地应对市场快速迭代,紧跟市场最新的发展方向,无论市场如何发展,始终有一款车的改款具有竞争力,保持在核心市场的品牌存在感。
2024 年同样非常成功的理想和零跑产品矩阵也是相似的产品逻辑。不过不同于比亚迪、吉利等车企,在一个级别做多个模式产品,这两家是反向操作,用一个成功的家用产品"模板"向各种级别"复制粘贴"。这两家的 SUV 都是一眼就能鉴定出是一个妈生的。

这种聚焦单一品类用户的模式,让理想和零跑在家用新能源 SUV 市场形成了极强品牌号召力,也让其各种级别产品开发速度非常快,产品矩阵构建迅速,并且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后用户认可度也非常高。
理想 2024 年在 25-30 万价位推出"复制粘贴"的理想 L6 之后,这个理想高端车型的"平替"款迅速爆火,月销量迅速破 2 万,成为新的销量主力。

零跑 2024 年推出了 C10 和 C16 两款新车,加上 C11,三款产品在 15 万元左右的家用 SUV 市场形成紧密的产品矩阵,如今三款车月销量都达到 1 万辆左右,助力零跑成为继理想后第二家盈利新势力车企。2025 年还将有零跑 B10 等新车继续聚焦这一级别,属于是将理想的打法和比亚迪的打法融合起来。
小众市场不再小
2024 年另一大趋势是小众品类的开发被车企充分地重视,从市场体量来看已经不再小众,最明显的就是方盒子和硬派越野。

2024 年方盒子这个小众品类已经有超过 20 款车,其中包括哈弗大狗、捷途旅行者等都已经有月销破万的水平,月销超过 5 千的更有哈弗猛龙、捷途山海等。宝骏悦也、iCAR V23 等纯电方盒子也掀起了一波年轻热潮。硬派越野同样新品丰富,刮起了一股插混硬派越野的新风,拥有包括豹 5、坦克 500 Hi4-T 等强势新品。
2024 年发力这些小众品类的奇瑞和长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
奇瑞全年销量超 260 万辆,同比增长 38.4%,其中 2024 年聚焦方盒子的捷途是同比增幅最大的品牌,全年销量 56.8 万辆,同比增长超过 80%。

长城 2024 年则与 2023 年基本持平,累计销量 123 万辆,但得益于坦克同比增长 42.12% 的助力,全年净利润预计大幅增长 76.60% 到 85.14%。
这些小众市场拥有比主流品类更强的抗逆性,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价格战的避风港,成为很多车企在价格内卷的 2024 年撑起品牌价值的重要支柱,以及重要的盈利点。

意识到这一点的车企已经开始开发起了更多的传统小众品类,比如旅行车、精品纯电 A0 级车、豪华大型 SUV 等,接下来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品类必将越来越丰富。
其实,无论是主流市场用户需求的精细化开发,还是小众品类的大众化,归根结底就是能比传统产品更精准地找到用户,瓦解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的那种水桶车大单品的传统市场格局。

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,一方面是中国用户的需求正随着中国车市成熟度提高快速改变,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市场主导力量,但更重要的是车企已经普遍进入平台化造车的新模式,让车企拥有更高的研发效率、更低开发成本,甚至能通过软件定义,让同级、同平台车型,拥有各自更鲜明的产品特点。这种供给侧能力的升级,才是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。
在收缩中扩张
产品体系的变革,归根结底是车企战略传导到终端的动作。面对竞争形式激烈的 2024 年,以及竞争必然加剧的未来市场,2024 年车企进行的战略转型的决策,才更能决定未来几年市场格局。
战略收缩是很多头部车企传递出的信号。

吉利在 2024 年发布了《台州宣言》后,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调整,几何、雷达、翼真分别进行了合并,领克也归于极氪集团旗下。通过战略聚焦,整合资源提升效率,让品牌间形成更好的协同效应,提升市场的竞争力。

此外,广汽全面启动"番禺行动",总部回归南沙汽车城,降本增效,并通过对组织架构的调整,加速自主品牌的发展。长城也将欧拉的 App 服务与长城整合,形成长城内部跨品牌的线上服务一体化,提升整体竞争力。
自主这一轮的收缩,关键词就是整合,将资源从非核心板块中抽身,进一步聚焦战略重心,推动自主品牌向更高价值、更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发展。
2024 年市场份额受到较大冲击的合资品牌,也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重拾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,开启了合资 2.0 时代。

大众在 2024 年仍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,2024 年交付量达 220 万辆,一汽 - 大众和上汽大众的销量都位居前 10 的行列,但大众同样是合资品牌中改革最为坚定。上汽大众的股东双方将进行深度的技术合作,其中包括了技术反向输出的 AUDI 品牌,以及共同开发基于全新混动平台和纯电平台的全新产品。

同时,大众还通过收购小鹏股份,与小鹏达成了平台和软件开发的协议,未来的 CMP 平台和 MEB 平台将具备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。大众还要将安徽打造成中国的"狼堡",在中国构建起独立的决策中心和技术中心。
而日系品牌方面,本田在 2024 年进行了产能的优化,打造新能源车工厂,分别发布了本土化的新能源品牌烨 P 和烨 S。东风日产加强与华为、Momenta 等本土头部智电供应商合作,2025 年将推出智能水平跟上新势力的 4 款新能源产品和一款与华为合作的新车。

这一轮合资品牌战略收缩是深蹲起跳。在产能、产品投放上暂时收缩的另一面,是在强化各合资品牌的自主能力,包括自主研发、自主决策、自主供应链等,让中方主导未来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产品的开发,对传统合资品牌运营模式进行彻底重构。
相信未来几年随着这些合资 2.0 时代的新产品落地,对中国市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力,加上合资品牌原本的体系能力、品控能力、底层技术等优势,有望让合资品牌迅速获得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。